Blog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大寒丨南半球 - 大暑
二零二四年一月二十日至二月四日是 北半球大寒。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大暑。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大寒 大寒,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四節氣,是最後一個節氣,是冬季的第六個節氣。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 寒,就是天氣寒冷。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陽氣最少的日子。大寒比小寒的天氣較寒冷。 氣候特徵:寒冷、降雨少,氣候乾燥,常有寒潮、大風天氣。 常見病例:肺為嬌臟,畏寒喜潤。大寒節氣,氣候乾冷,容易傷及肺臟,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症狀就是最為常見的肺臟感受寒邪的表現。寒冬,是中風、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發病高峰期,要注意心腦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等。呼吸系統疾病在寒冬季節常見多發。比如感冒,雖說症狀輕,護理得當多可自愈,但重感冒治療不及或不當時,同樣會誘發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等較為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並發症。寒冬季節,人體機體抗病能力及適應性相對降低,胃腸疾病患者容易舊病復發。同時因天氣寒冷,人們多易食滯,誘發加重身體之痰濕。 養生法則:「秋冬養陰」、「養腎防寒」。 「大寒」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攻略 宜熱食:來鞏固體內的陽氣,例如,羊肉、雞肉等都屬於溫熱食物。偏於陰虛者以滋陰食物為宜,例如,鴨肉、鵝肉、木耳等。 宜甘食:調和脾胃、補養氣血,例如,山藥、南瓜、地瓜、紅棗、桂圓、香菇等。 宜食升散性質的食物:例如,香菜、白蘿蔔、芥菜、茴香等。 宜食養腎陽:例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等黑色食物,及杏仁、核桃、大蒜、栗子、桂圓等食物,均有補腎益腎作用。 忌吃生冷和油膩:以免內外皆寒傷脾胃,例如,梨,西瓜,生菜,綠豆、雪糕、凍飲等寒性之物。少吃油膩之物,如奶油,油炸食物等,以免加重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 其它宜忌 防寒攻略: 防肺寒:防寒保暖,及時添衣:外出之時要穿外套,戴上口罩和帽子,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於血液的流暢。 防腰寒:雙手搓腰暖腎陽: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 防頸寒:戴頸圍巾穿立領裝:冬天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穿立領裝,戴圍巾,給脖子保暖,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處。 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天冷後「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洗鼻子時順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症狀。 防腳寒:常做足浴: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足浴要注意三點。第一,水溫最好40℃左右,避免燙傷,水淹沒踝關節處。第二,每次浸泡20~30分鐘,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第三,泡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最後要注意的是,泡完腳後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 早睡晚起:順應冬季藏的原則,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陰氣,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從而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運動鍛煉:建議多曬太陽。室外活動不可太早,待日出後再進行為好。切忌運動過量。 穴位 湧泉穴:形容水從地下涌出。穴為腎經井穴。位於足底,足少陰脈氣由此而上,如泉水涌出。位於腳掌底前半凹陷處,也就是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三分之一處,入睡前,用熱水或藥湯浸腳,促進氣血循環,讓身體暖和、改善睡眠質量,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 關元穴:關,關藏;元,本元。穴近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為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位於臍下三寸,一隻手掌4隻手指位置。中醫稱關元穴為「人的第二個心臟」,可幫助調氣。解決下腹虛寒、腰痠、貧血、手腳冰冷,中醫會在關元穴溫灸。把雙手搓熱,按摩下腹部的關元穴,能改善腹部的血液循環及腸胃免疫功能。 圖四 二零二四年一月二十日至二月四日是 南半球大暑。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五 南半球大暑 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二個節氣,是夏季的第六個節氣。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 「暑」意思是炎熱,「大暑」就是極度炎熱的意思。是一年最熱的節氣,比小暑還熱,因而稱之為大暑。 大暑,是陽氣最旺盛的日子,是治療「冬病」、「寒病」最佳的時機。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痺症等陽虛症。 大暑氣候特徵:是全年中光照最強烈、高温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下午漸熱,午後大雷雨,通常雨來得又猛又烈,過幾個小時就會停雨。 「大暑」養生宜忌 圖六 飲食 宜清熱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例如,西瓜、莧菜、綠豆芽、絲瓜、黃瓜、苦瓜、菊花、涼粉、茉莉花茶等。 宜排濕食物:例如,綠豆、薏米、赤小豆、扁豆、豆製品之類,以解暑利濕、健脾益腎。 宜食酸甘食物:大暑天氣酷熱,出汗多,脾胃活動相對較差,食酸以開胃生津。例如,菠蘿、烏梅汁、山楂等。 忌大量飲水:不宜過食生冷,不宜熱性食物,不宜辛散開洩太過,忌辛辣油膩食物。 其它宜忌 「冬病夏治」、「寒病夏治」驅寒排濕好時機:大暑前後稱作「三伏」。三伏期間是全年陽氣最重的時候,更容易透過外在力量,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貼「伏帖」,最容易去除體內的寒濕氣。幫助體質偏濕寒的症狀達到緩解。例如鼻敏感、經痛、氣喘、手腳冰冷、易感冒體質等,都是身體濕寒的症狀。 居室宜衛生清爽,通風:冷氣唔好較到最凍,排唔到汗。 衣著要適宜,衣服宜寬大:衣料可選擇柔軟的純棉、麻、綢、絲等,便於吸汗散熱,衣著的色調應以淺色和冷色為主,例如,純白、淺綠等,以減少輻射,使周身涼爽。不宜穿深色外衣:不宜強光下過久暴晒。 忌熬夜:「大暑」炎熱,容易耗氣,最好能早點休息,不要熬夜。要調整起居,讓睡眠充足,中午應午睡半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抵抗力會變差。 切勿急躁:「大暑」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容易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穴位 內關穴:穴居前臂掌側面,與前臂背側面的外關相對,故稱「內」;穴通心包而絡于少陽,故稱「關」。腕橫紋中央正上方二寸,大約三指幅寬處。按摩內關穴可以幫助減低中暑癥狀例如頭痛出汗口渴,可以幫助消脹氣,調養脾胃,寧心安神,平緩心悸、失眠,尤其是壓力大的時候,按一按能消除緊繃感。 曲池穴:「曲」,屈曲;「池」,凹陷。穴在屈肘紋頭外凹陷如池處,故名曲池。彎曲手肘,此穴位於手肘外側的肘窩橫紋盡頭。按摩曲池穴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解熱,例如高燒、潮熱、有灼熱感的腹瀉引起的發熱;還可以緩解溼熱皮疹,例如粉刺、蕁麻疹和帶狀皰疹;對血液循環問題也很有用,例如貧血。最後,曲池穴可以用來治療顫抖症和網球肘。 圖七 作者:黃炳鴻...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大雪丨南半球 - 芒種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七日至十二月二十二日是 北半球大雪。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芒種。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個節氣。冬季的第三個節氣。 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實際上,大雪節氣下雪量並不是最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節氣也不是在小雪、大雪節氣,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節氣。 氣候特徵:氣温顯著下降、天氣進一步寒冷、降水量增多。 常見病例:大雪節氣,氣溫急劇下降,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病和偏頭痛的發作,易導致氣管不適、咳嗽、鼻炎。人體受冷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液中兒茶酚胺含量升高,會引起血管的收縮,再加上人體出汗量減少,血容量增加,會引起血壓的升高。高血壓本就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冬季室內外溫差很大,人體在這種環境中血壓容易出現波動;寒涼環境中,血液中纖維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也會增加,更易產生血栓,從而導致心肌梗死或腦梗死。(2) 養生法則:因此防寒變得更為重要。「不傷陽氣」,「不損陰津」。 「大雪」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溫熱膳食:增強身體的禦寒能力,宜多食溫熱屬性食物:例如,洋蔥、菠菜、大蒜、韭菜、辣椒、生薑、香菜、山藥、桂圓、栗子、牛肉、羊肉、雞肉。辛溫類調味料,例如,辣椒、玉桂粉、薑黃粉、生薑等。大雪「進補」須根據地域和天氣食不同的食物,北半球,南方適合用鴨和魚溫補;北方氣候寒冷,可用羊肉和牛肉補充身體元氣;如果天氣持續乾燥,還要在滋補時增加冰糖和百合等甘潤的食物,以起「滅火器」的作用,防止身體上火。 宜食苦,防熱氣:大雪天氣凍,變得更乾燥,不少人會出現口乾舌燥、生痱滋、皮膚乾燥等症狀,也即是大家經常講的「熱氣」症狀,可適當多食苦味食物「下火」。苦味食物有助清熱潤燥、去火,例如,芹菜、萵筍、生菜等。 宜補腎養胃飲食:可多食黑色食物補腎防寒,例如,茨實、淮山、黑豆、黑芝麻等食物健脾補腎。也可多食補血食物,如紅棗、桂圓、蠔等。 宜食蘿蔔:在防寒補氣的同時,也可多食蘿蔔,冬天食完油膩的肉類後,食白蘿蔔,可助解膩消滯、化痰清熱、解毒等益處。 宜據個人體質進補: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將營養物質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陽氣升發。不過大家仍需根據個人體質進補。體寒的人士,即是平日怕冷或體溫較低,適當食一些溫補食品進補,例如,鴨肉、雞肉、雞蛋、栗子等。對於容易熱氣或燥底的人,易生暗瘡或容易口乾喉嚨痛的人,飲食則應以清淡為主,例如,魚肉、豬肉、大白菜、白蘿蔔、蓮藕、梨、蘋果等。冬季人體新陳代謝速度減慢,補養不當會降低人體抗病能力,影響脾胃消化功能以及營養的吸收。 忌寒涼生冷:應避免飲用冷飲、涼茶,及食用寒涼食物,例如,西瓜、雪糕、魚生等。早上建議可食熱粥,例如,小米粥及八寶粥,晚餐則不宜食太多,以養胃氣。 其它宜忌 注意防寒:雪後的大風使氣溫驟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時多。有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係,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使抗病能力下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數九嚴寒腳部的保暖尤應加強。穿衣護好頭腳胸,應注意風邪和寒邪的侵入,尤其是頭、胸和腳部,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宜早睡晚起:起床落床要注意,冬季天氣冷,令人反應相對較不靈活,加上血管收縮,令血壓波動,容易令人出現頭暈頭痛,手腳僵硬的情況。因此,一覺醒來,落床時不宜太急。另外,冬天也應早睡晚起。潛藏身體的陽氣,即使在天氣冷的時候,要盡量將身體閉藏。晚起的意思,是等到太陽出來後才活動。早睡可有助養陽氣,如果晚睡,容易耗損陽氣。 宜溫水洗澡:水溫不宜過熱,不少人在冬天喜歡沖熱水澡,水溫過高不但令室內外溫差變大,在寒冷時脫衣,血壓會急速上升,但沖熱水後,血壓又會急速下降,血壓急速變化,容易導致暈厥、腦出血及心肌梗塞。長時間用熱水洗澡,也容易令皮膚變得乾燥。 宜泡腳:如想保暖,建議可每日泡腳,從腳底暖起。每晚7至9時是血液循環旺盛的時間,此時泡腳、按摩能改善全身血液迴圈,達到滋養腎和肝的目的。泡腳水不能太熱,以37至40度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至30分鐘為宜。如果您在市場上...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小雪丨南半球 - 小滿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十二月七日是 北半球小雪。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小滿。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個節氣。是冬季第二個節氣。 「小」是小量,「雪」是水汽遇冷的產物,代表寒冷與降水。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寒流活躍、降水漸增,不是表示這個節氣下很小量的雪。 氣候特徵:氣溫下降、越來越冷、寒流活躍、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降水量漸增。 常見病例:清晨寒冷刺激會引起血壓明顯升高,易誘發心梗、腦溢血等疾病的發生。小雪節氣後,天氣時常陰冷晦暗,陽氣潛藏,陰氣漸盛,容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 養生法則:「養腎防寒」,「秋冬養陰」,「無擾乎陽」。 「小雪」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溫補:小雪時節,飲食重在「防寒養腎」,可適當進食溫補而相對平和之品,宜溫補性食物有,例如,羊肉、牛肉、雞肉、豬肉等;益腎食品,例如,腰果、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多食一些補血的食物:,例如,桂圓、枸杞、櫻桃、紅肉。為避免血液黏稠,應多食保護心腦血管的食品,例如,山楂、芹菜、紅心蘿蔔等。 忌寒涼:但相反的寒涼性的蔬果、飲料要少食避免,特別是水份比較多的水果、或是顏色比較淺的綠色蔬菜,大數都偏涼性,例如,瓜類、番茄、白蘿蔔、白菜並不適合食太多。 慎防內火,宜多食「苦」:進補之餘亦要講究平衡,冬季天氣寒冷,人體腸胃內卻容易生熱,加上活動較少及進補過度而「上火」,內熱容易積聚。可適當多食些苦味食物,以解熱去火及清熱潤燥、降血脂,例如,苦瓜、玉米、蕎麥、胡蘿蔔等。 其它宜忌 顧護陽氣,抵禦外寒:「無擾乎陽,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冬季陽氣潛藏,陰氣漸盛,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體受外界寒氣影響,容易引發上呼吸道感染、心腦血管疾病、及各種關節病症等。這個時節衣服要穿得更暖一些,避免寒氣侵襲。 宜曬太陽:此外,適當曬太陽有助人體的陽氣升發,有壯陽氣、溫經脈的作用,有助禦寒。 宜足浴:中國古代名醫〈華陀〉說:「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他把人的足部比喻為樹木的根系,樹木的根系可以用來吸收養分,當根系受損,枝葉也會隨之枯萎,當我們保養足部時雖然無法吸收更多營養,卻可以減緩身體機能的衰退。清朝乾隆皇帝的養生要訣裡也非常重視足部,他的足部保養法是「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這一盆湯指的就是足浴。足浴可以保腳部暖,亦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充足睡眠:小雪節氣要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冬季應該早睡晚起,最好不要遲於晚上...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立冬丨南半球 - 立夏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八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是 北半球立冬。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立夏。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九個節氣。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立」,解釋為開始;「冬」,為冬天,解釋為冬季的開始,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萬物進入休養的意思。 氣候特徵:由秋季少雨乾燥漸漸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立冬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氣温逐漸下降,由於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但隨着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天氣越來越冷。 常見病例:進入冬季,由於人體受寒冷刺激,血管會突然收縮,如果本身血管有硬化、彈性較差,或者血管狹窄及有不穩定斑塊破裂,血塊跟隨血管到達心臟,形成心肌梗塞,嚴重會死亡。如果血塊去到腦,就會引起中風。老年人係高發病一族。冬季感冒,若治療不及時,就容易誘發多種危及生命的並發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等。許多關節炎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入冬後常常窩在家裡,由於活動少,關節部位出現粘著感,稍微一動就會疼痛。 養生法則:補腎脾,溫陽氣。 「立冬」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鹹飲食: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可適量多食點鹹味食品,可補腎:例如,母雞、黑芝麻、核桃仁、枸杞、桂圓肉、栗子、海帶、紫菜和海蜇等。補益脾氣,可食用紅棗、蓮子、山藥、人參、黃芪等。當然菜也不可少如黃豆、胡蘿蔔、油菜、芥菜、韭菜等。 宜溫補膳食:冬要溫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食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溫熱性質的食物可抵禦低溫,例如,牛肉、羊肉、雞肉、烏雞、魚肉等。冬季應少食寒性食物,例如,螃蟹、海蝦,海鮮類、西瓜和葡萄等。 適宜食量:到了立冬時節,由於氣候漸冷,為了維持體溫,往往要進食過多來增加能量。然而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食大喝。 宜滋陰潤燥,多喝溫水:初冬季,氣候就變得晴朗乾燥,因此主張應當潤燥。入冬後可選擇氣味厚重,具滋陰功效的食物,例如,沙參、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等。首先應當少食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食辛辣之物,易引發胃和大腸燥熱火氣上攻,導致耳聾、耳鳴等症。應當多食一些蔬菜、瓜果,例如,冬瓜、蘿蔔、茄子等。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 其它宜忌 不宜過早外出:冬季鍛鍊,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戶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九點半以後到下午四時之前進行最為適宜。 忌太晚睡:早睡晚起,秋冬養陰,一天晚上九點開始就是陰氣之始,因此最好早睡早起,睡眠時間較長才能補足精氣,讓身體不斷活化。年輕人要避免熬夜。老年人則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宜適當鍛鍊,激發身體潛能。冬季養生,不能因為天氣寒冷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也要適當感受天氣間的寒涼之氣,走出室外,激發身體潛能,提高身體免疫力。 忌洗熱水澡過久:立冬極寒日,空氣中陰氣極盛,洗澡過久陽氣會下滑,室內溫度也會被大量陰氣所覆蓋,會導致皮膚乾癢,嚴重還會脫皮,最好快速洗完。尤其孩童洗完容易打冷顫,不小心就會冷到,產生筋骨濕寒、容易骨頭酸痛。 保暖:立冬節氣過後,氣溫下降,氣候變得乾燥,人體的後背、腹部、頭部和關節最需要保暖。這個時候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很多市民穿得很多但還是會咳嗽,說明是後背受了風,風寒傷肺所致;這個時候還要注意腹部保暖,如果腹部受風很容易傷及脾胃出現腹瀉等現象;同時頭部也要注意保暖,否則會有頭痛頭暈等症狀。 穴位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按摩太溪穴的作用与好处...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霜降丨南半球 - 穀雨
二零二三年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一月八日是 北半球霜降。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穀雨。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南半球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是春季第四個節氣。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氣候特徵:「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反映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的氣候特徵。 常見病例:一旦有寒潮襲來,晝夜溫差可達10℃以上,人體的皮膚和呼吸系統普遍會感到很難適應,一些年老體弱、抵抗力低下及原來有慢性疾病的人等,就容易因此而感冒、發熱或舊病加重。霜降進入深秋,天氣逐漸轉涼,秋燥現象十分明顯,由於燥邪易傷人體津液,就會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舌乾少津、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甚至皸裂等狀況。霜降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比如很多人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霜降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老年人也極容易患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養生法則:秋天與人體五臟中肺臟相應,主令為燥氣,所以養生方法係潤肺。 「霜降」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平補:根據中醫養生觀點,「冬補不如補霜降」的說法。同時注意健脾養胃及調補肝腎,應選用氣平,秋要平補,味淡及作用和緩的食品,以湯類和粥類最為適宜。例如,玉蜀黍、蘿蔔、栗子、秋梨、百合、蜂蜜等食物。中醫認為,秋季宜收不宜散,辛味發散泄肺,此時應少食一些辛辣的食品,尤其是火鍋和燒烤,以防「上火」(熱氣)。 宜食潤燥食物:霜降時節應多食用柔潤的食物,例如,芝麻、蜂蜜、白菜、甘薯、蘋果、梨、柚子、甘蔗、橄欖等,以豐富體液,滋陰潤肺。 忌過份進補:應以平補為原則。同時天氣日見乾燥,故飲食應宜生津潤燥,固腎補肺。平日可多進食栗子、百合、淮山、雞肉、杞子、大棗、北沙參、玉竹、杏仁、南瓜、芝麻、蘋果、山藥、白果等,達到健脾養胃、滋陰潤燥。此外,亦應減少進食辛辣之物,例如,辣椒、香料、生薑、蒜、酒煙等,以免耗傷津液。 其它 防寒保暖:注意防寒保暖,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防賊風及冷氣。深秋氣溫偏低,風寒邪氣極易傷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適應能力降低,尤易患感冒,導致肺心病,甚至發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應注意防寒保暖,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再外出或者鍛煉。可以選擇泡腳來進行保健,可以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用熱水泡腳既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 忌悲憂:中醫認為,秋季對應七情之悲憂,霜降之時天氣漸冷,陽光減少,風起葉落甚至淒風冷雨,容易引起人們心中的淒涼之感,尤其老年人易產生孤獨感及情緒憂鬱,不利於身心健康,應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態。防秋鬱首先是不要隨意打破生活規律;其次要適當多吃溫陽生陽性食物,如雞蛋黃、羊肉和豆類等;還要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歌舞、登山等。 忌熬夜: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最傷陰血的就是「熬夜」,霜降,已經進入深秋的後半月,秋氣傷肝,此時要滋養肝血,特別注意不要熬夜。熬夜極傷肝血。肝血不足時,人容易在子夜失眠,脾氣急躁,甚至雙目乾澀,指甲變薄,手腳發麻,上至心臟,下至大小便,都會受影響。 心腦血管疾病:寒冷刺激會體表血管收縮痙攣,血流速度減慢,血粘稠度增高,血壓升高,從而誘發腦卒中、冠心病的發作。注意保暖,多運動,低鹽低脂飲食。 穴位 申脈穴:「申」,伸展,在五行中屬金,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脈」,筋脈,脈氣也。穴治筋脈屈伸不利,故名申脈。本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位於人體的足部外側,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按摩申脈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治療失眠、頭痛、腰腿痛等。 足三里穴:位於膝下三寸,因稱「三里」,《素問‧針解》:「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為與手三里相區分,《聖濟總錄》冠以「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脛骨前肌上。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古人還認為針灸足三里能祛病延年。 圖四 二零二三年十月二十四日至十一月八日是 南半球穀雨。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五 南半球穀雨 :太陽直射位置繼續向北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長於黑夜,天氣漸熱,雨水量明顯增多,濕氣較重,穀物生長快。 :穀雨在春季,春季應木,木屬肝,木應是舒展的。一旦肝氣鬱結,有如樹木被壓抑捆綁,無法隨心所欲地抽枝、生長,就會出現憂鬱、悲傷、大怒等情緒紊亂的狀況。容易誘發憂鬱症,神經痛,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同時由於天氣轉溫,不少花朵始開,花粉飛揚,過敏體質的朋友應注意防止花粉癥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氣溫升高,降雨量增多,身體的濕氣不容易排出,容易出現容易攰,肌肉關節酸痛、腸胃不適、消化不良、頭暈頭重、噁心想吐、身體浮腫或水腫等濕重現象。加上正值春、夏季節交替之時,人體的陽氣隨著自然界的氣候而上升,容易產生各種內熱的情況,例如耳、目、咽喉不適甚至發炎、牙肉腫痛等等都是臨床常見。體內的熱和濕氣相結合,就容易形成「熱濕」,會誘發老年人關節疼痛、腰背疼痛,風濕病或哮喘發作等。兒童則表現在扁桃體腫痛、支氣管炎,咳嗽等症狀。拜訪我們的合作夥伴,shoes...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寒露丨南半球 - 清明
二零二三年十月八日至十月二十四日是 北半球寒露。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清明。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寒露 :「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寒露,是一年中氣温降得比較快的一段時間。時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温差較大。萬物隨寒氣增長而逐漸蕭落。古人將寒露作為寒氣漸生的氣候變化表徵。 :「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秘結等。 :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秋分」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多食「酸、甘、潤」,少食辛溫發散之品:中醫學認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陰生津,秋季氣候乾燥,因此適宜多食酸、甘、潤之品,例如,雪梨、蜂蜜、甘蔗、牛奶、銀耳、百合、蓮子、核桃、花生、黑芝麻等食品,以養陰、生津、潤燥,緩解人體乾燥症狀。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山藥等以增加體質。 宜多食滋陰潤燥的食品:例如,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食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朝鹽,晚蜜」:多喝水是除「秋燥」解「秋乏」之良方,但只飲白開水,讓人索然無味,最佳方法是「朝鹽,晚蜜」。早上喝點淡鹽水,可以引火歸元、降火利咽,晚上喝點蜜糖水,可以潤燥養陰、...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秋分丨南半球 - 春分
二零二三年九月二十三日至十月八日是 北半球秋分。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春分。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秋分 點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白晝變短,黑夜變長。南半球是春分,日照時間變長,黑夜時間變短。 :太陽輻射越來越少,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温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 :中醫認為燥為秋季主氣。空氣中缺乏水分之濡潤,因而出現秋涼而勁急乾燥的氣候。燥性乾澀,燥易傷肺,易傷津液。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感染途徑,多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衛皮毛、鼻竅等。 :養肺潤燥。 「秋分」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秋天宜收,不宜散:中醫說「秋收冬藏」,「收」是收斂肺氣,潤肺養肺,要少辛多酸。多食一些甘寒汁多味酸的果蔬,例如,梨、柚子、柑橘等水果及蘿蔔、冬瓜、山藥、蓮藕等蔬菜,常食冰糖燉梨、百合燉梨、銀耳蓮子湯、...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白露丨南半球 - 驚蟄
二零二三年九月八日至九月二十三日是 北半球白露。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驚蟄。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白露 稱為「白露」。 「白露」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以白色食物養肺為主:飲食清淡,防過敏:秋季對應五臟為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喜潤不喜燥,所以食滋陰潤燥,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補充新鮮蔬果。滋陰潤燥的食物,例如銀耳、雪梨、蜂蜜、燕窩等,都有很好的潤肺、滋陰、益氣效果。「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例如蓮子、百合、杏仁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白色食物,可以選擇蓮藕、蘿蔔、白菜、水梨等。 宜食粥:白露時節,對於體虛者,最好通過食補代替藥補,而食補首推粥,早晨喝碗粥,能防秋燥。例如,蓮子百合粥、番薯粥、銀耳粥、紅棗粥、玉米粥等。 忌食辛辣、重口味、甘肥的食物:白露時節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氣管病和過敏等症狀。中醫認為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易傷脾胃,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食或不食海鮮,辣椒、燒烤和酸鹹等刺激性的食物則會影響肺、大便和皮膚。例如,少食蟹、蝦類、韭菜、生冷食物、醃製菜品和過於甘肥油膩的食物。 養腎備過冬,多食黑色食物:腎氣為先天之本,若果在秋冬時間經常捱夜,就會特別容易傷到腎氣。腎臟代表顏色為黑色,多食黑色食物有助補腎:例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栗子、黑桑葚、黑糯米等。 其它宜忌 通風透氣,早晚添衣: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俗話說「白露身不露」。穿衣服就不能再暴露身體,要及時根據天氣增添衣物。 注意腹部保暖:寒氣入侵最先傷及腸胃,秋季護好腸胃非常重要。大量食用瓜果類,會助長濕邪損傷脾陽,出現腹瀉、頭昏乏力、身體困重等現象。 防秋凍受涼,勤泡腳養腎:隨著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等症狀,從中醫角度來說,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堅持晚上泡腳,時間以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為宜,泡到身體微微發熱,可助固養腎氣。可以用生薑30克、花椒10克、艾草10克、桂枝20克,加入適量的水煮,大火煮,煮大約10分鐘後,加水泡腳。水溫大概45℃左右泡腳水中,水量要到小腿肚。花椒有祛寒、扶助陽氣、利氣行水功效。花椒水泡腳相比熱水泡腳,更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情緒,放鬆身心,還達到幫助睡眠的功效。生薑泡腳具有暖身驅寒、預防感冒、溫筋通絡、改善血液循環、提升睡眠質量等效果。艾草有溫經散寒、止痛祛濕的功效。 動靜結合,調養心神:白露之後是一年中鍛鍊身體的好季節,運動項目應因人而異,必須量力而行並持之以恆。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等。在進行以上運動鍛鍊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呼氣、閉目養神,做到動靜和諧。 穴位 外關穴:「外」,外部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膨脹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於三焦經,故名「外關穴」。位於手背向上,手腕向,手肘處的三指處。主治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口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 曲池穴:「曲」,屈曲。「池」,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頭有凹陷,形似淺池,故名「曲池」。位於手肘外側端,肘彎起後橫紋結束的凹陷處。此穴為手陽明之合。平時按摩曲池穴可以疏通筋絡,緩解頭頸肩、肘部痠痛、感冒頭痛、咳嗽及扁桃體炎。 圖四 二零二三年九月八日至九月二十三日是 南半球驚蟄。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五 北半球驚蟄 氣溫上升,春雷始鳴、雨水增多,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故得名「驚蟄」。意思就是「春天到了」。 :氣溫上升、乍暖還寒、日照增多、降雨增多。 :常常會有流行病的爆發,哮喘、過敏性鼻炎和變態反應性蕁麻疹,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 :養肝防風寒,補脾祛濕。 「驚蟄」養生宜忌 圖六 飲食 飲食宜清淡:養肝,可以考慮杞子、蜂蜜、南棗、白芍等中藥材。養脾胃,宜食味甘平的食物,如大棗、山藥等。建議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大白菜等食物。應及時補充人體水分,多飲水,食用多汁水果和一些生津潤燥的食物,如甘蔗、蓮藕、蜂蜜、雪梨等具有潤肺止咳和滋陰清熱功效的食物;有些患者經常患有牙齦腫痛、口腔乾燥、便秘等症狀,不妨喝點玫瑰菊花茶。 忌油膩:驚蟄易致肝氣旺,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故此飲食忌油膩、忌酒及傷肝食物,如醃、熏的食物,被黃曲霉素污染的食品等。少食酸澀、辛辣、刺激、煎炸、肥膩、動物脂肪類食物,如辣椒、蔥蒜和胡椒等。 其它宜忌 預防疾病:驚蟄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例如,流感、流腦(流行性腦膜炎)、水痘、帶狀皰疹(生蛇)、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應注意預防各種流行性疾病。 保暖防流感:驚蟄節氣冷暖變幻無常,不宜過早脫去禦寒的衣服。 曬後背:經常曬太陽是最簡單的從自然中獲得陽氣的方法。曬後背30分鐘,可在中午或下午時段,背對太陽曬後背及命門穴。如果衣服較厚,可將衣服往上掀起,露出命門,同時做深呼吸,讓陽氣從口鼻和命門進入人體。 精神愉快、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切忌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等精神疾患。此外,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 穴位 行間穴:「行」,指通道;穴在兩趾趾縫「間」,故名行間。足背,大拇趾、第二趾合縫後方分界處凹陷中。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肝火太旺,勢必引起心火的亢盛。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症,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火從這裡散出去了。 大椎穴:「椎」原指一種捶擊工具,後因形似而用稱脊椎骨。脊椎骨中以第七頸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稱之為「大椎」,穴當其處故名。項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此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督脈是統率全身陽經的重要經脈,大椎穴又被稱作「陽中之陽」。按壓此穴可起到改善全身氣血循環的作用,有升陽、益氣、退熱、補虛等作用,不但能鎮靜神經,亦可以瀉全身之熱及消炎功效,還可改善肺功能。從而增強體質,補益元氣。 圖七 作者:黃炳鴻...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處暑丨南半球 - 雨水
二零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八日是 北半球處暑。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雨水。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處暑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是秋季第二個節氣。 「處」有停止、退去的意思,「暑」是炎熱、濕熱的意思。表示炎熱天氣即將過去。太陽直射點繼續南(北)移、太陽輻射減弱,氣溫逐日下降,雨量逐漸減少。陰氣增、陽氣減。 氣候特徵:處暑中午雖然炎熱,但早晚較涼,晝夜溫差大,氣侯逐漸乾燥。 常見病例:處暑後燥氣明顯,肺易受傷,容易出現咳嗽、腸胃炎和支氣管炎等症狀。 養生法則:應選清熱且不過於寒涼的食材,也應當攝取適當的水分。養肺潤燥 「處暑」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處暑後燥氣明顯,肺易受傷,容易出現咳嗽、腸胃炎和支氣管炎等症狀。此時飲食宜益腎養肝和潤肺養胃,例如,蘋果、柚子、梨、枇杷、荸薺、蜂蜜、甘蔗、銀耳、百合、蓮子、蓮藕、芹菜等。養肺的首選,例如銀耳冰糖、百合蓮子等。金剋木,木相肝,所以多食酸性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來達到保肝護肺的效用。此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避免食辛辣、燒烤、油膩、生冷的肉食:少食辛辣燒烤食物,例如,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酒等。以免加重秋燥。另外,宜少食涼性食物,例如,西瓜和苦瓜等,否則會損傷脾胃。 其它宜忌 通風透氣,早晚添衣: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一定要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 早睡早起:處暑期間,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而常常伴有疲勞感,也就是所謂的「秋乏」。為防止「秋乏」影響正常生活,應做到早睡早起。改掉夏季晚睡習慣,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 精神調養: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誌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安排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輕鬆運動:秋高氣爽,到戶外進行跑步、打拳、舞劍、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園散步等,可以迅速使機體消除“秋乏”的感覺。尤其是舒展肢體的活動還能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要注意的是不宜進行高強度和劇烈運動,鍛煉時應以微汗為適,切忌大汗傷及津液。 穴位 定喘穴:「定」指安定或平定。「喘」指咳喘、哮喘。定喘穴具有止咳平喘的特別快的效果,故名「定喘」...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大暑丨南半球 - 大寒
二零二三年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八日是 北半球大暑。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大寒。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立春 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一個節氣。是春季第一個節氣,是春季的開始。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每五天一侯,元朝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東風解凍。蜇蟲始振。魚陟負冰」,白話意思是說東風開始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 立春以後日照漸長,若與上一節氣大寒相比,立春期間的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此時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及萬物始生的特點,應注意保護陽氣。 春季是由寒轉暖萬物生長的季節,春季特性是「風」,風邪伴隨著寒氣入侵,稱為「風寒」;若是濕氣較重,易伴隨產生「風濕」。也是腸胃炎、過敏性鼻炎、濕疹、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無力、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炎、哮喘、蕁麻疹、眼睛癢、過敏性疾病、傳染病、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病等容易復發和高發的時期。 「立春」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清熱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例如,西瓜、莧菜、綠豆芽、絲瓜、黃瓜、苦瓜、菊花、涼粉、茉莉花茶等。 宜排濕食物:例如,綠豆、薏米、赤小豆、扁豆、豆製品之類,以解暑利濕、健脾益腎。 宜食酸甘食物:大暑天氣酷熱,出汗多,脾胃活動相對較差,食酸以開胃生津。例如,菠蘿、烏梅汁、山楂等。 忌大量飲水:不宜過食生冷,不宜熱性食物,不宜辛散開洩太過,忌辛辣油膩食物。 其它宜忌 「冬病夏治」、「寒病夏治」驅寒排濕好時機:大暑前後稱作「三伏」。三伏期間是全年陽氣最重的時候,更容易透過外在力量,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貼「伏帖」,最容易去除體內的寒濕氣。幫助體質偏濕寒的症狀達到緩解。例如鼻敏感、經痛、氣喘、手腳冰冷、易感冒體質等,都是身體濕寒的症狀。 居室宜衛生清爽,通風:冷氣唔好較到最凍,排唔到汗。 衣著要適宜,衣服宜寬大:衣料可選擇柔軟的純棉、麻、綢、絲等,便於吸汗散熱,衣著的色調應以淺色和冷色為主,例如,純白、淺綠等,以減少輻射,使周身涼爽。不宜穿深色外衣:不宜強光下過久暴晒。 忌熬夜:「大暑」炎熱,容易耗氣,最好能早點休息,不要熬夜。要調整起居,讓睡眠充足,中午應午睡半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抵抗力會變差。 切勿急躁:「大暑」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容易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穴位 內關穴:穴居前臂掌側面,與前臂背側面的外關相對,故稱「內」;穴通心包而絡于少陽,故稱「關」。腕橫紋中央正上方二寸,大約三指幅寬處。按摩內關穴可以幫助減低中暑癥狀例如頭痛出汗口渴,可以幫助消脹氣,調養脾胃,寧心安神,平緩心悸、失眠,尤其是壓力大的時候,按一按能消除緊繃感。 曲池穴:「曲」,屈曲;「池」,凹陷。穴在屈肘紋頭外凹陷如池處,故名曲池。彎曲手肘,此穴位於手肘外側的肘窩橫紋盡頭。按摩曲池穴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解熱,例如高燒、潮熱、有灼熱感的腹瀉引起的發熱;還可以緩解溼熱皮疹,例如粉刺、蕁麻疹和帶狀皰疹;對血液循環問題也很有用,例如貧血。最後,曲池穴可以用來治療顫抖症和網球肘。 圖四 二零二三年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八日是 南半球大寒。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五 養肺潤燥 立秋 是秋季第一個節氣。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夏天的餘熱未消,氣溫仍相當高,因此有「秋老虎」之稱。從這一天起,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養生宜忌 圖六 飲食攻略 宜熱食:來鞏固體內的陽氣,例如,羊肉、雞肉等都屬於溫熱食物。偏於陰虛者以滋陰食物為宜,例如,鴨肉、鵝肉、木耳等。 宜甘食:調和脾胃、補養氣血,例如,山藥、南瓜、地瓜、紅棗、桂圓、香菇等。 宜食升散性質的食物:例如,香菜、白蘿蔔、芥菜、茴香等。 宜食養腎陽:例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等黑色食物,及杏仁、核桃、大蒜、栗子、桂圓等食物,均有補腎益腎作用。 忌吃生冷和油膩:以免內外皆寒傷脾胃,例如,梨,西瓜,生菜,綠豆、雪糕、凍飲等寒性之物。少吃油膩之物,如奶油,油炸食物等,以免加重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 其它宜忌 防寒攻略:(2) 防肺寒:防寒保暖,及時添衣:外出之時要穿外套,戴上口罩和帽子,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於血液的流暢。 防腰寒:雙手搓腰暖腎陽: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 防頸寒:戴頸圍巾穿立領裝:冬天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穿立領裝,戴圍巾,給脖子保暖,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處。 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天冷後「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洗鼻子時順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症狀。 防腳寒:常做足浴: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足浴要注意三點。第一,水溫最好40℃左右,避免燙傷,水淹沒踝關節處。第二,每次浸泡20~30分鐘,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第三,泡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最後要注意的是,泡完腳後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 早睡晚起:順應冬季藏的原則,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陰氣,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從而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運動鍛煉:建議多曬太陽。室外活動不可太早,待日出後再進行為好。切忌運動過量。 穴位 湧泉穴:形容水從地下涌出。穴為腎經井穴。位於足底,足少陰脈氣由此而上,如泉水涌出。位於腳掌底前半凹陷處,也就是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三分之一處,入睡前,用熱水或藥湯浸腳,促進氣血循環,讓身體暖和、改善睡眠質量,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 關元穴:關,關藏;元,本元。穴近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為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位於臍下三寸,一隻手掌4隻手指位置。中醫稱關元穴為「人的第二個心臟」,可幫助調氣。解決下腹虛寒、腰痠、貧血、手腳冰冷,中醫會在關元穴溫灸。把雙手搓熱,按摩下腹部的關元穴,能改善腹部的血液循環及腸胃免疫功能。 圖七 作者:黃炳鴻...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小暑丨南半球 - 小寒
二零二三年七月七日至七月二十三日是 北半球小暑。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小寒。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天氣開始炎熱。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即小熱,雖然盛夏已經來臨,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氣候特徵:天氣變化無常,進入雷雨風暴最多的時節。氣溫高、多雨、濕度大,天氣悶熱,氣壓低,多風。 常見病例:天氣悶熱且氣壓低,患有心臟疾病的人士容易出現心律變緩、胸悶氣短等症狀。 養生法則:清心火,化濕,養心健脾為主。 「小暑」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食清熱消暑:清熱食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蓮子心、芥蘭、蕎麥、生菜、蓮藕、香蕉、綠豆、山蘇等。夏季熱,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導致耗氣傷津,因此,宜多食祛暑益氣、補水、生津止渴的食物,例如,絲瓜、冬瓜、胡瓜、西瓜、蘆薈、秋葵等。 宜食補水祛濕:祛濕的食物,例如,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薏仁、紅豆、茯苓、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食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宜食補脾益氣:因此養脾胃的食材以黃色居多,味道偏甘平,包括地瓜、南瓜、糙米、小米、玉米、馬鈴薯、花生、黃豆、黃椒、木瓜、金針等。而薏仁、綠豆、山藥、苻苓、蓮藕、芡實、紅棗、牛肉、羊肉、高麗菜、芒果等,同樣有益氣補脾胃的效果。 宜食滋陰食物:例如,銀耳、木耳、秋葵、白木耳、雪燕、皂角米、魚肉、草菇。 宜食止汗食物:還要多食浮小麥、黃芪、生地、百合、五味子來止汗生津。 其它宜忌 忌曝曬,衣著選淡色:小暑室外溫度高,若長時間曝曬,會造成人體脫水、中暑等症狀。建議要穿吸汗排熱功能及輕便舒適的服裝,大太陽底下行走要戴帽子遮陽。黑色容易吸熱造成中暑,衣著要選淡色。 忌長時間吹空調:空調是感冒病發的罪魁禍首,其很好的製冷效果,能夠給身體帶來及時的舒適感,但是也給身體帶來感冒病菌侵犯的機會。很多人認為感冒只是小病,但是其對肺部的傷害大。 忌喝冷飲:很多人喜歡以喝冷飲、食冰淇淋、雪糕等冰品來消暑降溫,非但不能降火,對身體反而會造成傷害,當心物極必反,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埋下健康隱患。 刮痧拔罐祛濕防暑:三伏天濕氣重容易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病症,可以採用中醫刮痧拔罐療法來緩解症狀。刮痧是在消毒後用刮痧板從上至下、從內至外刮背脊兩側、肋骨兩側或大腿內側出現紫暗色即可;拔罐是通過氣罐或玻璃罐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來排洩淤毒及濕濁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能夠有效治療多種疾病。 冬病夏治好時機;在中醫養生保健中有著「冬病夏治」的說法,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性關節炎及一切陽虛症狀,此時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和重點防治,通過三伏天灸以特選中藥敷貼,能夠有效祛寒升陽,對預防及治療冬季復發性疾病有顯著療效。 穴位 合穀穴:「合」,會合;肉之大會為「谷」。穴當拇、食兩指會合處,故名。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按摩位於雙手手掌虎口的合谷穴,有助可紓緩疼痛、調理經前症候群。 複溜穴:「復」,又作「伏」,隱伏;「溜」,流動。足少陰腎經脈氣至此深伏而行。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按摩复溜穴可以緩解腎炎、腹脹、腸鳴、水腫、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尿路感染等,對女性下焦冷、痛經、手腳浮腫有效。 圖四 二零二三年七月七日至七月二十三日是 南半球小寒。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五 南半球小寒 :寒冷,冷氣積久而寒。天漸寒,尚未大冷。因為太陽直射點還在南半球。 :較易出現外感傷風、關節炎、高血壓或心腦血管疾病的徵狀。此時風濕病很容易復發或者加重。 :「秋冬養陰」、「養腎防寒」 「小寒」養生宜忌 圖六 飲食 宜補溫飲食: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亦要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但建議適量食用,勿過度進補。小寒時節也是陰邪旺盛時期,可以適度在飲食中添加一些辛香料,可以溫補身體,有助血管擴張,進而促進循環及代謝,預防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宜多食溫散風寒的食物:例如,茴香、生薑、大蔥、羊肉、肉桂等。冬季喝熱粥也非常適合,如羊肉粥能溫補陽氣;麥片粥可養心除煩;核桃粥能養陰固精;紅薯粥可滋補肝腎。食亦宜雜,即食物要多樣化,精粗搭配,葷素兼食。 其它宜忌 防寒衣著:氣溫突然驟降,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身體不適。心血管患者避免身體著涼,尤重手足四肢要保暖。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穿戴手套和厚襪,保持手腳溫暖。過敏氣喘的人,可以圍上頸巾,保持氣管溫暖。有心血管疾病或中過風的人,應戴帽保暖,以免接觸冷空氣時腦部血管瞬間收縮不適。 運動宜慢:適度運動活絡氣血、筋骨,促進血液循環,如慢跑、瑜珈、打球等都是良好的冬季運動選擇。因為冬季氣溫低,血流緩慢,肌肉和關節的彈性及靈活性降低,極易出現運動損傷。此外,冬季的運動量不宜過大,可進行運動量較適宜的全身運動,如太極拳和慢跑,以保持充足的體力。冬季日照少,天氣好時可曬曬太陽,保持心情愉悅、靜神少慮。早晨鍛煉最好待日出以後再進行及須注意防寒保暖。 穴位 命門穴:「命」,生命;「門」,門戶;意指生命之門。穴兩旁係腎俞,腎氣為一身之本,故名。位於肚臍正後方,腰部正中線,約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按摩命門穴有提升性慾,改善性冷淡,月經不調、慢性腸炎、腰部疾患,平衡和恢復性功能。宜用搓揉的方式產生灼熱感。先把尾骨部位搓熱後,再沿尾骨搓到命門,再搓命門穴...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夏至丨南半球 - 冬至
二零二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七日是 北半球夏至。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冬至。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是一整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黑夜最短的一天。是陽氣到達頂峰的日子。最熱的二十四節氣其實是大暑。 「夏」是熱的意思,「至」是極的意思,意味著陽氣極盛,過了這個極點,陽氣又開始潛藏。太陽北行的極致,最北端,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正所謂物極必反,過了夏至之後,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 氣候特徵: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需水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 常見病例:以中醫角度來看,由於夏季對應的臟腑在於「心」,天熱容易讓交感神經亢奮,躁動不安,出現「心火旺盛」的表現。由於「心」主宰精神和調節血脈,夏至在外勞動如果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則血液變得更濃稠,身體循環不佳,將造成心臟血管等慢性疾病更嚴重,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的調節,天熱時易變得更不穩定。更容易接到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熱傷害的病患。 養生法則:清心火,化濕,養心健脾為主。 「夏至」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性平膳食:在中醫的五味(辛甘酸苦咸)對應不同的季節,而苦味就是對應夏天。苦味食物有清熱,降心火作用,同時苦味亦可祛濕。苦味食物的食物包括苦瓜、芥蘭、萵筍、生菜、蓮子、苦茶等。香港人喜好在夏天煲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多食苦味和酸味食物:中醫認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作用,如有「菜中君子」美稱的苦瓜,夏天常食能清熱祛濕。此外,盛夏出汗多,易丟失津液,應適當食些酸甘食物,例如,番茄、檸檬、葡萄、山楂、士多啤梨、菠蘿、芒果、奇異果等。 其它宜忌 午覺:夏至陰生,在中醫理論中,「午覺」是以陽養陰,「子覺」是以陰養陽。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 忌冰水澡:另外還有血管的問題。突如其來的爆冷爆熱,比方說勞動運動後突然一個沖頭而下的冰水澡,就著烈日呼嚕嚕灌下一大瓶冰水,都會讓我替你有點緊張。你若看過在劇烈溫差下爆掉的水管。 忌擾亂心神傷身。戒煩、戒急躁: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即「心靜自然涼」。聽慢音樂是一個調息的好方法。音樂中的音符也含有陰陽五行的元素,節奏快的音樂能增強體內陽氣、助人興奮的效果,舒緩音樂可以幫助呼吸慢下來,讓心臟得到休息。 三伏天灸,增強體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傳統中醫的重要養生原則,夏至後逐漸進入三伏天的階段,此時可以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陽氣,進行天灸治療以增強體質,對於鼻敏感、哮喘、腸胃功能失調、容易感冒等虛寒性病症均有療效,建議接受天灸療法前先諮詢中醫師意見,以判斷體質狀態是否適合進行天灸。 穴位 陰郄穴:「陰」,指手少陰心經;「郄」,孔隙。穴屬手少陰心經郄穴,故名。位於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按摩陰郄穴的作用與好處緩解心痛、胃出血、子宮內膜炎,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等疾病等。 大椎穴:「椎」原指一種捶擊工具,後因形似而用稱脊椎骨。「胸椎」由12塊椎骨組成,最上面第一塊胸椎骨就叫做胸大椎,脊椎骨中以第七頸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稱之為「大椎」。大椎穴作為氣血運行中的重穴,是一大關隘,艾灸可保證此穴暢通,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圖四 二零二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七日是 南半球冬至。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五 北半球冬至 :天氣寒冷,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最短,但係溫度並不是最低。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備傳染迅速、致病率高的特點。季節性流感會引發較為難受的症狀,例如,高燒、咽痛等,體質弱的可能會誘發肺炎、心臟疾病等並發症,甚至是死亡。其對學齡前的孩童,需要留意耳鼻喉部併發症,例如,急性中耳炎、鼻竇炎、急性扁桃腺炎等的產生,此時疫苗接種就顯得非常重要。 :冬至一陽生,「秋冬養陰」、「養腎防寒」。 「冬至」養生宜忌 圖六 飲食 宜斂陰護陽,補腎禦寒:腎應冬,主藏,所以冬至養生宜以收斂陰氣、護陽溫腎為主,而黑色食物便是冬季養腎的首選食物,例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羊肉、牛肉等。 忌油炸、辛辣、刺激等:容易燥熱、上火的食物不宜多吃,以免擾動虛火。 其它 最佳進補時間: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需視乎體質,因人而異,否則可能適得其反。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可適當食用羊肉、牛肉、海參、鮑魚等補益食品,但必須注意不宜過量,否則容易出現內熱或者腸胃積滯。 三九補一冬,一年無病痛。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而「三九」就是指冬至後的第9天、18天、27天,古人認為這三天寒氣最重,若能在此時適度調養,增強抵抗力,提升體內陽氣,便能達到「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目的。因此民眾在醫師評估下,使用「三九貼」的中藥(例如生薑、桂枝、白芥子)穴位貼敷療法,來輔助調養體質,對於治療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虛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腸胃功能失調等過敏體質問題,有一定治療效果,能夠改善病情,減少發作。 注意避寒邪:冬至養生首先要多著衣和避寒邪。日常宜選保暖性能好而又柔軟寬鬆的衣服,不宜穿得過緊,避免影響血液循環。此外,一定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通過合理的運動可升發體內的陽氣。 宜養心: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和易怒等,可堅持多曬太陽,還可以每天做簡單運動,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不做「夜貓」。 固密陽氣:冬天氣候寒冷,身體的陽氣宜處於收藏狀態。雖然運動可保暖,但不宜在戶外進行過於透支體力的運動,避免大量出汗,使陽氣外耗。保持良好心境,情緒穩定愉快,盡量避免動怒、急躁,情緒波動,都不利於陽氣收藏。 穴位 水泉穴:「水泉」,指小便。腎司水液,穴屬足少陰之郄,與尿液排泄相關,故名。位於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太谿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按摩水泉穴的作用與好處緩解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陰挺、小便不利、目視昏花等, 陰陵泉穴:內側為「陰」,突起為「陵」,「泉」出于下。穴位於小腿內側(陰)脛骨內側髁(陵)之下,與陽陵泉相對,故名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與足三里穴相對。按摩陰陵泉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等。 圖七 作者:黃炳鴻...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芒種丨南半球 - 大雪
二零二三年六月六日至六月二十一日是 北半球芒種。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大雪。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芒種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的正式開始,同時也是陽氣最盛的時候。 「芒」是指一些有芒的穀類農作物,如稻、黍、稷等;「種」,一指為種子,另一指為播種。農諺「芒種忙,忙著種」説,意思是一個播種忙碌的節氣,也稱其為「忙種」。因為芒種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過了芒種時節,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氣候特徵: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增多,是梅雨季節,空氣濕度增加,天氣異常濕熱。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耕播種植的節令。 常見病例:此時「暑令濕勝,必多兼感」。物品容易發黴、蚊蟲滋生、傳染病高發;使人感到疲憊乏力、肩頸緊、心煩身熱、困倦納差、腹瀉腹痛,萎靡不振,工作和學習提不起精神等症狀。夏天一轉熱、濕熱,皮膚性、油長痘、異味性皮膚、手軸關節出現紅癢、腸胃性疾病就相對變多。另外,中暑的病人也會變多。 養生法則:養心清熱、消暑,健脾化濕為主。 「芒種」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清熱消暑,補水祛濕食:芒種是消耗體力較多的季節,飲食宜清淡,以清補為主,宜減酸增苦和調理胃氣。芒種節氣天氣熱,清熱宜食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蓮子心、芥蘭、蕎麥、生菜等。祛濕的食品。例如,綠豆、粟米、薏苡仁、扁豆、青瓜等。夏季熱,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導致耗氣傷津,因此,宜多食祛暑益氣、補水、生津止渴的食物,例如,絲瓜、冬瓜、西瓜、蘆薈、秋葵等,可以利尿、清熱、化痰、解渴等功效。但如果是脾胃虛寒,陽氣不足的人,則不要一次吃太多。 忌食辛辣食物:盛夏炎熱,在烹飪時亦建議減少使用熱性調味料,例如,八角、茴香、桂皮、花椒等,從而減少便秘、痔瘡、口角炎、咽炎、頭暈、熱痱、中暑等症狀。 皮膚易發炎者要少吃當令偏甜水果:例如,芒果、荔枝偏甜,如果皮膚正在發炎患者,就不適合多吃,可以選擇改吃瓜果類。 其它宜忌 防曬:芒種時節的特點是氣溫升高和天氣炎熱,因此要避開太陽直射,注意多喝水。當夏季出汗多,應充分飲水,不要立刻喝過量的白開水,以防止血鉀過分降低。可適當加入少量鹽以補充體內鹽分,或是簡單點選擇多喝如寶礦力的電解質飲品亦可。此外,在高溫時段應盡可能減少外出,如若外出,須採取一些防曬措施,如撐傘、戴太陽眼鏡和塗防曬霜等。 避暑常洗澡: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為避免中暑,芒種要勤於洗澡,可以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洩,有助減少皮膚病如濕疹的發作。但須注意,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 晚睡早起:由於夏季天氣很悶熱,加上白天時間比較長,飲食清淡外,作息也需要跟著調整,建議可以「晚睡早起」,但稍微晚也不要超過12點,可以早一點起床。在下午的時候可以睡個午覺,安寧精神,但不要睡超過15分鐘,容易影響到晚間正常睡眠時間。感謝我們的合作夥伴,您可以找到...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小滿丨南半球 - 小雪
二零二三年五月二十一日至六月六日是 北半球小滿。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小雪。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小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八個節氣,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 「小」是降雨量大小,「滿」,是指雨量大至江河得小盈滿。另有解釋是指北方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完全飽滿。 氣候特徵:氣溫不斷明顯升高,雨量增加,濕度逐漸上升,開始有一種夏季的悶熱感。 常見病例:進入這個節氣該注意熱感冒會比較常見,症狀像是打噴嚏、流鼻水、頭昏、口渴、倦怠,但跟鐘數不一,比較明顯會感受到頭很昏沉。濕熱之氣容易引發各種皮膚問題,例如濕疹、蕁麻疹、香港腳等等。 養生法則:清熱化濕,養心健脾為主。 「小滿」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清熱祛濕膳食:小滿進入夏季,天氣炎熱,汗出較多,人體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補充營養物質和津液,另一方面雨水也較多,外濕引至內濕,濕熱之氣容易引發各種皮膚問題,例如濕疹、蕁麻疹、香港腳等等,如果想減少引發皮膚問題,所以飲食宜清熱利濕、還可以養陰生津作用的食物,例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西瓜、青瓜、節瓜、苦瓜、通菜等。 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避免進食過於濃味、油煎、以及肥膩之品,甜食和奶類製品亦不宜食過多。 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負擔:另外也需要注意不能食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火鍋、雞肉、煎炸食物也最好少食。而水果方面就,忌食荔枝、龍眼、榴槤。同時,每餐進食量不宜過大,因過飽或食過量肥甘厚膩食物,會導致食積腸胃,鬱而化熱。應以少量多餐為原則,避免加重脾胃的負擔。如因飲食不節所引起,可飲用消食茶、麥茶、山楂水等。 忌冷飲:面對炎熱天氣,往往喜歡飲冷飲消暑降溫,但應該注意冷飲容易損傷脾胃,加上小滿時節濕熱之氣亦更易傷脾,易引起胃腸不適而出現腹痛、腹瀉等腸胃問題更為常見。 其它宜忌 防風保暖:在中醫角度來看,不論男女,應少著短褲短裙。特別是女性,因為女性獨特的生理結構,更易感寒邪,藏於子宮,寒凝血瘀,易患上婦科疾病。 忌劇烈運動:小滿時節這種悶熱潮濕的天氣,除了令人感覺不舒暢,濕熱之氣對身體亦會造成實質影響,素體濕熱偏重、體形肥胖者感覺更為明顯。因為劇烈運動會使人大汗淋漓,汗出得太多,不但傷陰也會傷陽;但是汗又不能不出,不出汗的話身體的濕氣會很大。所以第一,一定要出汗,第二,汗出則止。也就是剛剛出汗,就要停止運動,不要等到大汗淋漓的時候再停。同時,要儘量避免在中午11點到下午3點這最炎熱的時間做運動。 穴位 三陰交穴:「三陰」,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條陰經(足三陰);「交」,交會。穴當足三陰經交會處,故名「三陰交」。小腿內側,腳內踝尖往上四橫指寬處,脛骨後緣凹陷中。常按摩三陰交穴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對治療內分泌失調,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效果顯著。懷孕期間禁用此穴。 解溪穴:「解」,指骨解(骱);「溪」,指凹陷處。穴處足背與小腿交界的橫紋中央凹陷處。兩條肌腱之間凹陷處。按摩解溪穴的作用與好處...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立夏丨南半球 - 立冬
二零二三年五月六日至五月二十一日是 北半球立夏。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立冬。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七個節氣。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 「立」,是開始之意;「夏」,代表著酷熱。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 氣候特徵:陽氣漸長,氣溫開始逐漸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又濕又熱,晝長夜短。 常見病例:隨著氣溫逐漸攀升,也是細菌、病毒繁殖的旺季,稍不注意很容易就可能引起急性腸胃炎、食物中毒等胃腸疾病的發生。 養生法則:清熱化濕,養心健脾為主。 「立夏」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多食紅色食物:中醫五色理論,不同顏色的食物分別對不同的臟腑器官有所補益,食材的青、紅、黃、白、黑五種顏色對應到人體的肝、心、脾、肺、腎。...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穀雨丨南半球 - 霜降
二零二三年四月二十日至五月六日是 北半球穀雨。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霜降。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穀雨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是春季第六個節氣。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 氣候特徵:太陽直射位置繼續向北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長於黑夜,天氣漸熱,雨水量明顯增多,濕氣較重,穀物生長快。 常見病例:穀雨在春季,春季應木,木屬肝,木應是舒展的。一旦肝氣鬱結,有如樹木被壓抑捆綁,無法隨心所欲地抽枝、生長,就會出現憂鬱、悲傷、大怒等情緒紊亂的狀況。容易誘發憂鬱症,神經痛,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同時由於天氣轉溫,不少花朵始開,花粉飛揚,過敏體質的朋友應注意防止花粉癥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氣溫升高,降雨量增多,身體的濕氣不容易排出,容易出現容易攰,肌肉關節酸痛、腸胃不適、消化不良、頭暈頭重、噁心想吐、身體浮腫或水腫等濕重現象。加上正值春、夏季節交替之時,人體的陽氣隨著自然界的氣候而上升,容易產生各種內熱的情況,例如耳、目、咽喉不適甚至發炎、牙肉腫痛等等都是臨床常見。體內的熱和濕氣相結合,就容易形成「熱濕」,會誘發老年人關節疼痛、腰背疼痛,風濕病或哮喘發作等。兒童則表現在扁桃體腫痛、支氣管炎,咳嗽等症狀。 養生法則:化濕清熱,健脾疏肝為主,有利於人體適應穀雨時節的氣候轉變。 「穀雨」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宜食柔肝祛火的食物:養生中應遵遁自然節氣的變化,針對其氣候特點進行調養。穀雨時節,氣溫回升快,春季應木,木屬肝,容易引肝上火,可多食柔肝祛火的食物,例如,芹菜、菜心、菠菜、萵筍等食物。 宜食養心祛火的食物:木多生火,木屬肝,火屬心,引心氣逐漸旺盛,可多食養心祛火的食物,例如,紅蘿蔔、紅豆等食物。 宜食補脾益氣的食物:木旺克脾,脾衰弱,可多食補脾益氣的食物,例如,豆類、黃豆等食物。 宜食健脾祛濕的食物:若濕重,可多食健脾祛濕的食物,例如,薏仁、冬瓜、扁豆、赤小豆、陳皮等健脾化濕之品作為食材。 忌食辛辣、煎炸、肥膩、或燥熱的食物:體熱的人,忌食溫熱助火的食物,例如,炸雞、羊肉、麻辣火鍋、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薑、蔥白、白酒等。 其它宜忌 防濕邪:由於穀雨節氣雨水較多,體內濕氣也增加,濕氣阻經絡,容易出現痹症,包括身體疼痛、關節疼痛、肩頸疼痛、下肢關節痛等。所以此時需要利濕消腫,疏通經絡。 調養情志、保持心情愉快、節制房事:與脾(土)相生相剋的兩個臟器,一是肝(木),一是腎(水),木克土,土克水。本來肝克脾,春季又旺肝,但到了春末,肝已是強弩之末。脾土異軍突起,就會反過來侮肝,當脾旺土強,肝腎就比較衰弱。所以人容易肝氣鬱結。因此,要特別注意疏肝理氣,包括調養情志、保持心情愉快。 防風保暖:穀雨到來,暮春到了,萬物生長漸旺,天氣也漸熱。中午氣溫較高,但早晚氣溫仍較低,身體屬寒症的人們一定要注意保持自身溫暖。因此早晚時要適當加穿衣服,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後吹風,以防感冒;穀雨時節為花粉高峰期,過敏體質的人、包括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外出時應儘量避免接觸致敏原。 適量運動,伸展筋骨:有助肝氣疏泄,微微出汗,促進氣血運行,幫助身體將濕氣排出。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此時的早晨,是一天中陽氣生發之時,也是一年中生機最旺盛的時候。早起進行戶外運動,可促進體內外氣體交換,吐濁納清,有助於新陳代謝,使人精力充沛。 穴位 環跳穴:站立時兩腳併攏,腳掌張開120度,環跳穴位於屁股兩側最凹陷處。按揉此穴具有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止痛強筋的功效,是治療下肢痿痹不遂,坐骨神經痛的要穴。 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陰陵泉穴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具有健脾利濕之功。除了直接按壓該穴外,也可沿脛骨內側將脾經穴位由下往上拍打或輕刮,能夠強化濕氣代謝。 圖四 二零二三年四月二十日至五月六日是 南半球霜降。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五 南半球霜降。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反映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的氣候特徵。 :一旦有寒潮襲來,晝夜溫差可達10℃以上,人體的皮膚和呼吸系統普遍會感到很難適應,一些年老體弱、抵抗力低下及原來有慢性疾病的人等,就容易因此而感冒、發熱或舊病加重。霜降進入深秋,天氣逐漸轉涼,秋燥現象十分明顯,由於燥邪易傷人體津液,就會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舌乾少津、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甚至皸裂等狀況。霜降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比如很多人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霜降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老年人也極容易患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秋天與人體五臟中肺臟相應,主令為燥氣,所以養生方法係潤肺。 「霜降」養生宜忌 圖六 飲食 宜平補:根據中醫養生觀點,「冬補不如補霜降」的說法。同時注意健脾養胃及調補肝腎,應選用氣平,秋要平補,味淡及作用和緩的食品,以湯類和粥類最為適宜。例如,玉蜀黍、蘿蔔、栗子、秋梨、百合、蜂蜜等食物。中醫認為,秋季宜收不宜散,辛味發散泄肺,此時應少食一些辛辣的食品,尤其是火鍋和燒烤,以防「上火」(熱氣)。 宜食潤燥食物:霜降時節應多食用柔潤的食物,例如,芝麻、蜂蜜、白菜、甘薯、蘋果、梨、柚子、甘蔗、橄欖等,以豐富體液,滋陰潤肺。 忌過份進補:應以平補為原則。同時天氣日見乾燥,故飲食應宜生津潤燥,固腎補肺。平日可多進食栗子、百合、淮山、雞肉、杞子、大棗、北沙參、玉竹、杏仁、南瓜、芝麻、蘋果、山藥、白果等,達到健脾養胃、滋陰潤燥。此外,亦應減少進食辛辣之物,例如,辣椒、香料、生薑、蒜、酒煙等,以免耗傷津液。 其它 防寒保暖:注意防寒保暖,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防賊風及冷氣。深秋氣溫偏低,風寒邪氣極易傷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適應能力降低,尤易患感冒,導致肺心病,甚至發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應注意防寒保暖,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再外出或者鍛煉。可以選擇泡腳來進行保健,可以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用熱水泡腳既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 忌悲憂:中醫認為,秋季對應七情之悲憂,霜降之時天氣漸冷,陽光減少,風起葉落甚至淒風冷雨,容易引起人們心中的淒涼之感,尤其老年人易產生孤獨感及情緒憂鬱,不利於身心健康,應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態。防秋鬱首先是不要隨意打破生活規律;其次要適當多吃溫陽生陽性食物,如雞蛋黃、羊肉和豆類等;還要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歌舞、登山等。 忌熬夜: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最傷陰血的就是「熬夜」,霜降,已經進入深秋的後半月,秋氣傷肝,此時要滋養肝血,特別注意不要熬夜。熬夜極傷肝血。肝血不足時,人容易在子夜失眠,脾氣急躁,甚至雙目乾澀,指甲變薄,手腳發麻,上至心臟,下至大小便,都會受影響。 心腦血管疾病:寒冷刺激會體表血管收縮痙攣,血流速度減慢,血粘稠度增高,血壓升高,從而誘發腦卒中、冠心病的發作。注意保暖,多運動,低鹽低脂飲食。 穴位 申脈穴:「申」,伸展,在五行中屬金,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脈」,筋脈,脈氣也。穴治筋脈屈伸不利,故名申脈。本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位於人體的足部外側,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按摩申脈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治療失眠、頭痛、腰腿痛等。 足三里穴:位於膝下三寸,因稱「三里」,《素問‧針解》:「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為與手三里相區分,《聖濟總錄》冠以「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脛骨前肌上。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古人還認為針灸足三里能祛病延年。 圖七 作者:黃炳鴻...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 清明丨南半球 - 寒露
二零二三年四月五日至四月二十日是 北半球清明。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寒露。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清明 :氣溫變暖,降雨增多,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   :因為季節交替、天氣潮濕,更增加過敏原濃度。例如,花粉熱、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季節性蕁麻疹、心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頭痛、風濕、關節炎等。 :養肝防風,補脾祛濕。 「清明」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整體飲食清淡,最能滋補養肝,尤其是時令蔬菜,例如,綠豆芽、花椰菜、枝豆、韭菜、芹菜等。清明時要多喝水,及各種各樣的茶,包括菊花茶、綠茶、烏龍茶等。這些茶都能幫助提高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 :清明時節,氣候較為乾燥,加上人體內肝火旺盛,內外相結合,就容易出現口乾、鼻乾等症狀;飲食方面,以平肝補腎潤肺為主,配合健脾祛濕的食物。潤肺果蔬例如,紅蘿蔔、白蘿蔔、蘋果、桃子等。也可以適量配一些補腎食物例如,花生、芝麻、枸杞等,來溫補。 :中醫認為,體內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在飲食方面,宜減少食發物,「發物」是指容易引起「發炎」、「過敏」、「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的食物,例如,油炸類、辣椒、重口味調味料、加工食品、零食,例如,海魚、海蝦、海蟹、竹筍等。 :從中醫角度而言,在飲食方面,應避開太燥熱、辛辣、油炸燒烤,及過於進補的食物,例如,羊肉、牛肉、辣椒、燒烤雞等。 其它宜忌 春季仍然有些日子是早晚溫差大的,且春天又是以風邪為主的季節,穿衣還是要特別注意防風,保暖,並且加強頭部、耳後,以及頸部保暖。 春分,乾燥的天氣,空氣中有比較多的煙塵和污染物質,對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都是很不利的。同時,這樣的空氣質量還會加重心臟病、肺病病情。 :作息方面應該要早睡早起,不要做傷害陽氣的事,例如熬夜、生氣動怒等。同時,春天也是屬於養肝的季節,加上肝屬木,木頭燃燒生火,若沒有養好肝就容易上火。陽氣上升,肝火旺,容易出現肝陽上亢,引起焦燥不安、情緒起伏。也會造成,肝木克脾胃, 健脾祛濕: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多做戶外活動,祛濕。緩解濕氣導致身體出現頭重頭沉、犯睏、困重、浮腫、昏昏欲睡、胸悶、腹脹及大便溏瀉(大便稀薄)等徵狀。 穴位 :小腿外側面為「陽」;腓骨頭突起處如「陵」;穴在其下方凹陷部,所以稱「泉」。此穴治療脂肪肝的要穴。主治脅肋痛,黃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腫痛,及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等。 :「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別厚。大敦穴又是一個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大敦穴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它在大腳趾內側的趾甲縫旁邊。按揉大敦穴可以起到疏肝的作用,心情不好食不下飯的時候可以按一按,能起到很好的疏肝理氣作用 圖四 二零二三年四月五日至四月二十日是 南半球寒露。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五 寒露 :「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寒露,是一年中氣温降得比較快的一段時間。時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温差較大。萬物隨寒氣增長而逐漸蕭落。古人將寒露作為寒氣漸生的氣候變化表徵。 :「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秘結等。 :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秋分」養生宜忌 圖六 飲食 宜多食「酸、甘、潤」,少食辛溫發散之品:中醫學認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陰生津,秋季氣候乾燥,因此適宜多食酸、甘、潤之品,例如,雪梨、蜂蜜、甘蔗、牛奶、銀耳、百合、蓮子、核桃、花生、黑芝麻等食品,以養陰、生津、潤燥,緩解人體乾燥症狀。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山藥等以增加體質。 宜多食滋陰潤燥的食品:例如,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食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朝鹽,晚蜜」:多喝水是除「秋燥」解「秋乏」之良方,但只飲白開水,讓人索然無味,最佳方法是「朝鹽,晚蜜」。早上喝點淡鹽水,可以引火歸元、降火利咽,晚上喝點蜜糖水,可以潤燥養陰、...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春分丨南半球 - 秋分
二零二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五日是 北半球春分。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秋分。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春分 」是春季,「分」即為「平分」、「一半」的意思。意思是,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各為十二小時;春分北半球,自這天以後,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白晝變長,黑夜變短。南半球是秋分,日照時間變短,黑夜時間變長。 :天氣暖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驚蟄丨南半球 - 白露
二零二三年三月六日至三月二十一日是 北半球驚蟄。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白露。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驚蟄 氣溫上升,春雷始鳴、雨水增多,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故得名「驚蟄」。意思就是「春天到了」。 :氣溫上升、乍暖還寒、日照增多、降雨增多。 :常常會有流行病的爆發,哮喘、過敏性鼻炎和變態反應性蕁麻疹,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 :養肝防風寒,補脾祛濕。 「驚蟄」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飲食宜清淡:養肝,可以考慮杞子、蜂蜜、南棗、白芍等中藥材。養脾胃,宜食味甘平的食物,如大棗、山藥等。建議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大白菜等食物。應及時補充人體水分,多飲水,食用多汁水果和一些生津潤燥的食物,如甘蔗、蓮藕、蜂蜜、雪梨等具有潤肺止咳和滋陰清熱功效的食物;有些患者經常患有牙齦腫痛、口腔乾燥、便秘等症狀,不妨喝點玫瑰菊花茶。 忌油膩:驚蟄易致肝氣旺,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故此飲食忌油膩、忌酒及傷肝食物,如醃、熏的食物,被黃曲霉素污染的食品等。少食酸澀、辛辣、刺激、煎炸、肥膩、動物脂肪類食物,如辣椒、蔥蒜和胡椒等。 其它宜忌 預防疾病:驚蟄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例如,流感、流腦(流行性腦膜炎)、水痘、帶狀皰疹(生蛇)、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應注意預防各種流行性疾病。 保暖防流感:驚蟄節氣冷暖變幻無常,不宜過早脫去禦寒的衣服。 曬後背:經常曬太陽是最簡單的從自然中獲得陽氣的方法。曬後背30分鐘,可在中午或下午時段,背對太陽曬後背及命門穴。如果衣服較厚,可將衣服往上掀起,露出命門,同時做深呼吸,讓陽氣從口鼻和命門進入人體。 精神愉快、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切忌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等精神疾患。此外,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 穴位 :「行」,指通道;穴在兩趾趾縫「間」,故名行間。足背,大拇趾、第二趾合縫後方分界處凹陷中。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肝火太旺,勢必引起心火的亢盛。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症,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火從這裡散出去了。 :「椎」原指一種捶擊工具,後因形似而用稱脊椎骨。脊椎骨中以第七頸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稱之為「大椎」,穴當其處故名。項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此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督脈是統率全身陽經的重要經脈,大椎穴又被稱作「陽中之陽」。按壓此穴可起到改善全身氣血循環的作用,有升陽、益氣、退熱、補虛等作用,不但能鎮靜神經,亦可以瀉全身之熱及消炎功效,還可改善肺功能。從而增強體質,補益元氣。 圖四 二零二三年三月六日至三月二十一日是 南半球白露。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五 白露 稱為「白露」。 「白露」養生宜忌 圖六 宜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以白色食物養肺為主:飲食清淡,防過敏:秋季對應五臟為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喜潤不喜燥,所以食滋陰潤燥,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補充新鮮蔬果。滋陰潤燥的食物,例如銀耳、雪梨、蜂蜜、燕窩等,都有很好的潤肺、滋陰、益氣效果。「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例如蓮子、百合、杏仁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白色食物,可以選擇蓮藕、蘿蔔、白菜、水梨等。 宜食粥:白露時節,對於體虛者,最好通過食補代替藥補,而食補首推粥,早晨喝碗粥,能防秋燥。例如,蓮子百合粥、番薯粥、銀耳粥、紅棗粥、玉米粥等。 忌食辛辣、重口味、甘肥的食物:白露時節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氣管病和過敏等症狀。中醫認為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易傷脾胃,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食或不食海鮮,辣椒、燒烤和酸鹹等刺激性的食物則會影響肺、大便和皮膚。例如,少食蟹、蝦類、韭菜、生冷食物、醃製菜品和過於甘肥油膩的食物。 養腎備過冬,多食黑色食物:腎氣為先天之本,若果在秋冬時間經常捱夜,就會特別容易傷到腎氣。腎臟代表顏色為黑色,多食黑色食物有助補腎:例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栗子、黑桑葚、黑糯米等。 其它宜忌 通風透氣,早晚添衣: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俗話說「白露身不露」。穿衣服就不能再暴露身體,要及時根據天氣增添衣物。 注意腹部保暖:寒氣入侵最先傷及腸胃,秋季護好腸胃非常重要。大量食用瓜果類,會助長濕邪損傷脾陽,出現腹瀉、頭昏乏力、身體困重等現象。 防秋凍受涼,勤泡腳養腎:隨著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等症狀,從中醫角度來說,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堅持晚上泡腳,時間以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為宜,泡到身體微微發熱,可助固養腎氣。可以用生薑30克、花椒10克、艾草10克、桂枝20克,加入適量的水煮,大火煮,煮大約10分鐘後,加水泡腳。水溫大概45℃左右泡腳水中,水量要到小腿肚。花椒有祛寒、扶助陽氣、利氣行水功效。花椒水泡腳相比熱水泡腳,更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情緒,放鬆身心,還達到幫助睡眠的功效。生薑泡腳具有暖身驅寒、預防感冒、溫筋通絡、改善血液循環、提升睡眠質量等效果。艾草有溫經散寒、止痛祛濕的功效。 動靜結合,調養心神:白露之後是一年中鍛鍊身體的好季節,運動項目應因人而異,必須量力而行並持之以恆。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等。在進行以上運動鍛鍊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呼氣、閉目養神,做到動靜和諧。 穴位 外關穴:「外」,外部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膨脹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於三焦經,故名「外關穴」。位於手背向上,手腕向,手肘處的三指處。主治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口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 曲池穴:「曲」,屈曲。「池」,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頭有凹陷,形似淺池,故名「曲池」。位於手肘外側端,肘彎起後橫紋結束的凹陷處。此穴為手陽明之合。平時按摩曲池穴可以疏通筋絡,緩解頭頸肩、肘部痠痛、感冒頭痛、咳嗽及扁桃體炎。 圖七 作者:黃炳鴻...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雨水丨南半球 - 處暑
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九日 – 三月六日是 北半球雨水。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處暑。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雨水 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個節氣。是春季第二個節氣。 這個節氣期間雨水較多的現象。 :自然界的陽氣逐漸上升,氣溫回暖、天冷時藏於地中的水氣亦隨之向上,所以濕度逐漸增高,降雨量亦慢慢增多。是雨多、風多,天氣仍舊寒冷的節氣。 :春季氣象過敏症,表現因人而異,可以有疲勞、困乏、頭暈、焦慮、失眠、記憶力差、腹脹、食少、胸悶、關節疼痛甚至舊病發作等;春季還常發生流行性感冒、白喉、腮腺炎、流腦等呼吸道傳染病;發生肝炎、猩紅熱、水痘等傳染病;以及神經性皮炎、蕁麻疹、痤瘡等皮膚病;胃腸道疾病也時常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病等容易復發和高發的時期。此時,人的身體易積濕氣、易感風寒、肝火旺,也容易有皮膚乾癢的症狀。濕邪凝聚於體內,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形成過敏性疾病,如皮膚病、氣喘、過敏性鼻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養肝防風寒,補脾祛濕。 「雨水」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少食酸味食物:雨水節氣多雨、多濕。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脾五行屬土,喜燥惡濕,濕邪最易傷脾胃功能,所以多食甜味食物,可補脾益氣。例如,蓮子、紅棗、糯米等。雨水是春季第二個節氣,春應肝,肝氣易過旺,所以少食酸食物,防肝氣過旺。 祛除濕氣的食物:例如,薏苡仁、佩蘭、紫蘇、藿香、冬瓜、茯苓、芡實、紅豆、綠豆、黑豆等。 :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多食溫通陽氣的食物,可以有助人體陽氣升發,達到養肝的效果。例如,雞、龍眼肉、海參、韭菜等;調味料就有八角、生薑、京蔥、大蒜等。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氣升發。 蔬菜水果:雨水時節風多、天氣轉暖,氣候乾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幹裂等現象,所以應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例如,黃芽白、菠菜、木耳、紅蘿蔔、蘋果、柑橘等。 。例如,花椒、胡椒、羊肉等。 其它禁忌 按摩腹,運脾固腎:摩腹時應仰臥,以肚臍為中心,手掌在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二百次,有利於促進消化,補脾除濕,提高吸收能力,改進睡眠質量。 :鍛煉宜平躺,兩手並貼大腿外側,兩眼微閉,全身放鬆,以鼻吸氣,緩慢勻和,吸氣同時用「意」提起肛門及會陰部,肛門緊閉,腹部稍用力向上收縮,屏住呼吸稍停二到五秒,再放鬆並緩緩呼氣,呼氣時腹部和肛門慢慢放鬆。一緊一送做九次,長期做可以固腎益精,提振陽氣。每次提肛運動三十次,每次持續五到二十秒(因人而異)。 穴位 :在人的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或於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位於太白穴後一寸。黃帝複姓公孫。此穴以黃帝的姓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統治四方之意。在人體的正中央,主運化水穀精微,輸布全身,是人的後天之本,諳合統禦之道。公孫穴是第一溫陽大穴。經常用拇指按揉公孫穴,可以治療胃痛、嘔吐、腸鳴、腹痛、泄瀉、痢疾、心煩、失眠、腹脹、食不化、腳氣、足踝痛、月經不調、顏面水腫等。 天樞穴: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取穴方式是肚臍旁開3橫指,按壓會有痠脹感處。經常用拇指按揉天樞穴,可以增強腸胃動力,幫助腸道蠕動。 圖四 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九日...
01.02
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立春丨南半球 - 立秋
二零二三年二月四日至二月十九日是 北半球立春。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立秋。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二零二三年二月四日至二月十九日是 北半球立春。「一年之計在於春」 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一個節氣。是春季第一個節氣。春季的開始。 氣候特徵:立春,氣候變幻多端,天氣風和日麗,陰雨連綿,立春期間的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 常見病例:春季常出現氣象過敏症,表現因人而異,可以有疲勞、困乏、頭暈、焦慮、失眠、記憶力差、腹脹、食少、胸悶、關節疼痛甚至舊病發作等;春季還常發生流行性感冒、白喉、腮腺炎、流腦等呼吸道傳染病;發生肝炎、猩紅熱、水痘等傳染病;以及神經性皮炎、蕁麻疹、痤瘡等皮膚病;胃腸道疾病也時常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病等容易復發和高發的時期。 養生法則:養肝防風寒。 「立春」養生宜忌 圖三 宜食芳香甜味食物:春天陽氣升發,飲食亦應配合。中醫有「辛甘化陽」的說法,即是食辛味(芳香)與甘(甜)味的食物,有利於陽氣的升發,從而驅走冬天寒氣。例如,白蘿蔔、紅蘿蔔、韭菜、蒜、蕎頭、香芹等。以現代科學來看,辛類的食物具有抗發炎能力、可殺菌、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例如,芫荽、洋蔥、豆豉、生薑等。甘味的食物有補脾益氣的作用,例如大棗、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栗子等。脾胃好,吸收好,身體就會好。容易感冒、有哮喘病史、體質虛弱者應多食些清淡的蔬菜、豆類及其製品等。 宜食綠色食物:五行理論講,春天屬木,對應綠色,多食新鮮的綠色蔬菜,可提升排毒功能:例如,菠菜、地瓜葉、椰菜、等。亦能滋陰潤燥、舒肝養血;應選擇一些養肝、疏肝、健脾、理氣的食物。例如牛蒡、藕根、紅蘿蔔、山芋、薯類、青菜、枸杞等宜常食。 省酸、忌辣食物:因為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會抑制陽氣升發,...
01
節氣養生丨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圖一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通過觀察地球圍繞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中國古代氣候的劃分是依據鬥轉星移(先秦)、立杆測影(漢至清初)、太陽黃經(現在)發展演變列入農曆部分。 鬥轉星移劃分氣候(先秦) 中國古代人民,通過觀察北斗七星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制定。斗柄指向東南西北,代表春夏秋冬。正如《鶡冠子•環流》所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從正東偏北的「寅位」開始,依次指向十二辰,作為確定月份的標準,稱為「十二月建」。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或「攝提」。 圖二 立杆測影(漢至清初) 圭表是古代用來計時的工具。圭表由圭和表兩部分組成:圭是平放的有刻度的尺,表是直立的標杆,置於圭的兩端而且與圭垂直。 圖三 古代人觀察太陽在土圭投下的影子,影子最短為「夏至」,影子最長為「冬至」。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為冬至,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為夏至,所以最稱為「至」。 影子最短和影子最長的中間位置,一分為二,取其中間位置的日期,分開成另外兩個季節,「春分」、「秋分」,所以一分為二稱為「分」。 再將「至」和...
中醫係乜?
何謂中醫? 很多人講中醫係中國嘅醫學,西醫係西方嘅醫學。呢個地域概念係正確,用嚟分別醫術起中國發展而嚟,相比起醫學起西方發展而嚟,作出一個區別。但係,中國醫學係乜?很多人說中醫是打脈、睇下條脷、有時又好江湖術士咁,睇下面相、睇下手掌,咁就知道有乜病。所以俾人感覺好似有啲江湖術士嘅味道。在沒有發牌制度嘅時候,有一啲人混水摸魚扮中醫去呃錢,所以造成中醫俾人嘅感覺係良秀不齊。現在有發牌制度,至少可以規管不合資格嘅人不可成為中醫。其實以上嘅方法都是中醫診斷嘅方式之一。當明白度中醫嘅理論之後,就會明白到打脈、睇脷、睇面、睇掌係有幫助診斷疾病。...
說文解字話中醫
說文解字話中醫
好多朋友都認識「中醫」呢兩個字,但係對於深入研究呢兩個字又未一定好清楚。我會用六書輸造字嘅方法和說文解字去解釋「中」字和「醫」字。 何謂中? 甲骨文 「中」字是「指事」字。指事是六書造字其中一種方法。當沒有、或不方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表示。大多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劃或符號(1)。例如上下。「中」字在甲骨文,像旗桿,上下有旌旗和飄帶,旗桿正中豎立。《說文解字》曰:「中,內也。從口。丨,上下通。」 「中」字作為名詞,本來嘅意思意係中心,當中。中心喺指左面右面,上面下面,裡面外面,四方距離或兩端都喺相等的。古代嘅中國人認為自己喺所有國家嘅中心,所以稱自己為中國。在中醫嘅角度,「中」字可以代表健康的中心點,或者疾病嘅中心根源。...
Pulsation
Health consultation
Chinese Medicine is a holistic treatment. Each person is unique in their health. The health consult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healing process. It not only affects the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cupuncture (3)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針 is a very fine filiform needle inserting into and manipulating at specific points on the body believed to be “acupuncture points” that can help manage pain and rebalance the body...
moxabution
Moxibustion
is a cigar like tube of moxa covered in either rice or mulberry paper. Smokeless varieties are also available. Moxa sticks are held a small distance away (around 5mm) from the skin and are used to warm...
刮痧 2
Skin Scraping (Gua Sha)
Skin Scraping or called Gua Sha is a type of meridian balance therapy whereby the skin or the skin with oil is scrapped with a tool (a ceramic spoon, horn, jade, glass cup or any tool with dull and smooth...
拔罐 2
Cupping
Chinese cupping is a method of breaking up the blockage to restore the body’s natural flow of energy. Cupping is a safe and non-invasive technique of deep tissue therapy that uses cups or jars which...
Lovepik_com-401807676-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1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s mainly natural. They are the use of herbal, animal, and mineral substances to treat diseases. These substances contain certain types of Qi preference.  The theory of the...
Acupuncture-logo
作針灸治療時,應注意那些事情呢?
治療前: 應診時,穿著寬鬆衣服。 饑餓、飽食、大渴、驚恐、憤怒、精神過度緊張、內急、激烈運動後,皆不宜針灸。切忌空腹或過度疲勞、嚴重失眠後立即進行針刺,以免虛弱氣逆暈針。 治療前,請先靜坐、休息五分鐘。使身體放鬆、情緒穩定,自然氣血暢通,療效更佳。 治療中: 針灸時,應保持自己最舒適的姿勢。身心都要保持輕鬆、自然、心平氣和。坐姿要端坐,切勿蹺腳。 治療中,身體應放鬆,不要隨便移動身體或改變姿勢,以免造成疼痛及危險。 治療中如有任何不適:如頭昏、噁心、出冷汗、心悸、口幹、眼前發花、呼吸短促困難等現象的話,這是暈針的前兆,請立即告訴醫護人員處理。 至於針灸時出現“酸、麻、脹、腫、電、蟻走”等感覺,稱為「針感」,乃屬正常現象,毋須擔心。 中風行動不便、老弱、傷殘、重病的患者,應由親友陪同,隨時照顧就診,以策安全。 治療後: 出針後,不要去揉針孔,以免造成瘀血或出血或感染。 針灸後,如有皮下出血或青腫瘀血等現象,勿需緊張,它會自行吸收或消失,也可以略用熱敷以加快吸收或消失。如仍感酸麻或有瘀青持續一、二天,不必過慮,數天后它會自行吸收、消失。 針刺後之部位若仍有酸、麻、腫、脹的遺針感,可能會留存好幾個小時,甚至一到二天,此乃正常現象,不必驚慌。 針灸屬於安全的物理療法,所以完成治療後可以照常洗澡、工作、勞動、運動。 每次針灸時間大約20至30分鐘。年輕力壯及急性損傷患者,療效進展較快;年老體衰及慢性病患者,通常須長期治療,每週至少以2-3次較為適當。...
上善若水 2
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易經 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的品格應該像水一樣,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
道法自然 1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遵循地的規律特性,地效法於天,天以道作為運行的依據,而道自然而然。 人生存在大地上,當然要服從“大地之法”;“地法天”,地要服從“天”。雖然,現代人認為古代落後,但是,可以認為古人認識到“大地”是服從“天”的,也是“周行而不殆”的,向日月星辰一樣,“週期性運動”的。既然,日月、星辰都是“週期性運動”,那麼“大地”為何不是運動的呢,不是周期性運動呢。所以,“地法天”,大概是這樣一個意思。天法道,既然日月星辰“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無一例外,那麼“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就是天地萬物的“運動規律”,是天地萬物的“母親”,可以為天地母,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控制者”、“維持者”了。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