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丨北半球- 驚蟄丨南半球 – 白露

二零二三年三月六日至三月二十一日是

北半球驚蟄。包括香港、臺灣、英國、加拿大、美國。

南半球白露。包括澳洲、紐西蘭。

圖一

圖二

北半球驚蟄

  1. 氣溫上升,春雷始鳴、雨水增多,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故得名「驚蟄」。意思就是「春天到了」。
  2. :氣溫上升、乍暖還寒、日照增多、降雨增多。
  3. :常常會有流行病的爆發,哮喘、過敏性鼻炎和變態反應性蕁麻疹,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
  4. 養肝防風寒,補脾

「驚蟄」養生宜忌

圖三

飲食

  1. 宜清淡:養肝,可以考慮杞子、蜂蜜、南棗、白芍等中藥材。養脾胃,宜食味甘平的食物,如大棗、山藥等。建議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大白菜等食物。應及時補充人體水分,多飲水,食用多汁水果和一些生津潤燥的食物,如甘蔗、蓮藕、蜂蜜、雪梨等具有潤肺止咳和滋陰清熱功效的食物;有些患者經常患有牙齦腫痛、口腔乾燥、便秘等症狀,不妨喝點玫瑰菊花茶
  2. 忌油膩:驚蟄易致肝氣旺,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故此飲食忌油膩、忌酒及傷肝食物,如醃、熏的食物,被黃曲霉素污染的食品等。少食酸澀、辛辣、刺激、煎炸、肥膩、動物脂肪類食物,如辣椒、蔥蒜和胡椒等。

其它宜忌

  1. 預防疾病:驚蟄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例如,流感、流腦(流行性腦膜炎)、水痘、帶狀皰疹(生蛇)、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應注意預防各種流行性疾病。
  2. 保暖防流感:驚蟄節氣冷暖變幻無常,不宜過早脫去禦寒的衣服。
  3. 曬後背:經常曬太陽是最簡單的從自然中獲得陽氣的方法。曬後背30分鐘,可在中午或下午時段,背對太陽曬後背及命門穴。如果衣服較厚,可將衣服往上掀起,露出命門,同時做深呼吸,讓陽氣從口鼻和命門進入人體。
  4. 精神愉快、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切忌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等精神疾患。此外,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

穴位

  1. :「行」,指通道;穴在兩趾趾縫「間」,故名行間。足背,大拇趾、第二趾合縫後方分界處凹陷中。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肝火太旺,勢必引起心火的亢盛。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症,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火從這裡散出去了。
  2. :「椎」原指一種捶擊工具,後因形似而用稱脊椎骨。脊椎骨中以第七頸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稱之為「大椎」,穴當其處故名。項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此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督脈是統率全身陽經的重要經脈,大椎穴又被稱作「陽中之陽」。按壓此穴可起到改善全身氣血循環的作用,有升陽、益氣、退熱、補虛等作用,不但能鎮靜神經,亦可以瀉全身之熱及消炎功效,還可改善肺功能。從而增強體質,補益元氣。

圖四

二零二三年三月六日至三月二十一日是

南半球白露。包括澳洲、紐西蘭。

白露

  • 稱為「白露」。

「白露」養生宜忌

圖六

  1. 宜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以白色食物養肺為主:飲食清淡,防過敏:秋季對應五臟為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喜潤不喜燥,所以食滋陰潤燥,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補充新鮮蔬果。滋陰潤燥的食物,例如銀耳、雪梨、蜂蜜、燕窩等,都有很好的潤肺、滋陰、益氣效果。「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例如蓮子、百合、杏仁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白色食物,可以選擇蓮藕、蘿蔔、白菜、水梨等。
  2. 宜食粥:白露時節,對於體虛者,最好通過食補代替藥補,而食補首推粥,早晨喝碗粥,能防秋燥。例如,蓮子百合粥、番薯粥、銀耳粥、紅棗粥、玉米粥等。
  3. 忌食辛辣、重口味、甘肥的食物:白露時節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氣管病和過敏等症狀。中醫認為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易傷脾胃,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食或不食海鮮,辣椒、燒烤和酸鹹等刺激性的食物則會影響肺、大便和皮膚。例如,少食蟹、蝦類、韭菜、生冷食物、醃製菜品和過於甘肥油膩的食物。
  4. 腎備過冬,多食黑色食物:腎氣為先天之本,若果在秋冬時間經常捱夜,就會特別容易傷到腎氣。腎臟代表顏色為黑色,多食黑色食物有助補腎:例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栗子、黑桑葚、黑糯米等。

其它宜忌

  1. 通風透氣,早晚添衣: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俗話說「白露身不露」。穿衣服就不能再暴露身體,要及時根據天氣增添衣物。
  2. 注意腹部保暖:寒氣入侵最先傷及腸胃,秋季護好腸胃非常重要。大量食用瓜果類,會助長濕邪損傷脾陽,出現腹瀉、頭昏乏力、身體困重等現象。
  3. 防秋凍受涼,勤泡腳養腎:隨著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等症狀,從中醫角度來說,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堅持晚上泡腳,時間以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為宜,泡到身體微微發熱,可助固養腎氣。可以用生薑30克、花椒10克、艾草10克、桂枝20克,加入適量的水煮,大火煮,煮大約10分鐘後,加水泡腳。水溫大概45℃左右泡腳水中,水量要到小腿肚。花椒有祛寒、扶助陽氣、利氣行水功效。花椒水泡腳相比熱水泡腳,更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情緒,放鬆身心,還達到幫助睡眠的功效。生薑泡腳具有暖身驅寒、預防感冒、溫筋通絡、改善血液循環、提升睡眠質量等效果。艾草有溫經散寒、止痛祛濕的功效。
  4. 動靜結合,調養心神:白露之後是一年中鍛鍊身體的好季節,運動項目應因人而異,必須量力而行並持之以恆。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等。在進行以上運動鍛鍊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呼氣、閉目養神,做到動靜和諧。

穴位

  1. 外關穴:「外」,外部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膨脹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於三焦經,故名「外關穴」。位於手背向上,手腕向,手肘處的三指處。主治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口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
  2. 曲池穴:「曲」,屈曲。「池」,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頭有凹陷,形似淺池,故名「曲池」。位於手肘外側端,肘彎起後橫紋結束的凹陷處。此穴為手陽明之合。平時按摩曲池穴可以疏通筋絡,緩解頭頸肩、肘部痠痛、感冒頭痛、咳嗽及扁桃體炎。

圖七

作者:黃炳鴻 澳洲註冊中醫師 撰寫

圖文創作:雪梨黃師 黃醫館

二零二三年月三十一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資料只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並非醫療建議。使用網站內容不構成任何醫患關係。雖然已盡力確保這個網站上資料準確無誤,但並不對該等資料的準確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 如果用戶正在尋求醫療建議、診斷和治療,他們應該諮詢自己的醫療或保健提供者。對於用本網站資料所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