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通過觀察地球圍繞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中國古代氣候的劃分是依據鬥轉星移(先秦)、立杆測影(漢至清初)、太陽黃經(現在)發展演變列入農曆部分。
鬥轉星移劃分氣候(先秦)
中國古代人民,通過觀察北斗七星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制定。斗柄指向東南西北,代表春夏秋冬。正如《鶡冠子•環流》所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從正東偏北的「寅位」開始,依次指向十二辰,作為確定月份的標準,稱為「十二月建」。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或「攝提」。
圖二
立杆測影(漢至清初)
圭表是古代用來計時的工具。圭表由圭和表兩部分組成:圭是平放的有刻度的尺,表是直立的標杆,置於圭的兩端而且與圭垂直。
圖三
- 古代人觀察太陽在土圭投下的影子,影子最短為「夏至」,影子最長為「冬至」。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為冬至,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為夏至,所以最稱為「至」。
- 影子最短和影子最長的中間位置,一分為二,取其中間位置的日期,分開成另外兩個季節,「春分」、「秋分」,所以一分為二稱為「分」。
- 再將「至」和 「分」兩個分點的位置日期,再一分為二,確立四個季節的開始的時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所以稱為「立」。
- 再將兩個分點的氣候特徵「雨、露」,分為春雨及秋露四個節氣,「雨水、穀雨;白露、寒露」,所以稱為「雨、露」。
- 將兩個「至」點的前後氣候的變化,用「大、小」命名,冬至前「小雪、大雪」;冬至後「小寒、大寒」;夏至前「小滿、大滿」;夏至後「小暑、大暑」,分為四對先小後大的節氣。
- 再按照春、秋兩季出現的氣候物像 ,確立餘下的節氣名稱,「啟蟄、清明;處暑、霜降」。
太陽黃經(現行)
清朝建立後,順治二年(1645年)頒行的《時憲歷》,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時憲歷》。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約365天5小時多。地球的公轉在地球上人看來就表現為太陽週年視運動,其運行線路稱為「黃道」。「黃經」就是黃道上的度量坐標「經度」,按天文學慣例,以春分點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分360度。把360 度黃道分為二十四個等份,即每個等份相差黃經 15 度,亦稱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以春分為0度起點,即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時憲歷》劃分的節氣,始于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黃帝內經》中,黃帝問岐伯「何為氣?」岐伯當時很為難說:「此天帝秘之」。這是個上天的大秘密,是不允許告訴別人的。而黃帝一再追問,於是岐伯只好告訴他,「五日謂之候,三候為之氣」。「五日謂之候」的「候」就是物候的意思,也就是樹葉花果這些事物的變化,每五天會發生一個變化,為什麼是五天呢?大概跟五行相關。「三候謂之氣」就是隔三五一十五天就會有一次「氣」的轉化。本文為符合資格的產品提供免費送貨服務 Face mask 產品,或在線購買並立即在醫療部門的商店提貨
圖四
作者:黃炳鴻 澳洲註冊中醫師 撰寫
圖文創作:雪梨黃師 黃醫館
二零二三年二月二日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資料只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並非醫療建議。使用網站內容不構成任何醫患關係。雖然已盡力確保這個網站上資料準確無誤,但並不對該等資料的準確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 如果用戶正在尋求醫療建議、診斷和治療,他們應該諮詢自己的醫療或保健提供者。對於用本網站資料所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